高三男生为什么要把班主任捅死?

2013年9月14日, 江西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而将其捅死。

矛盾源于9月13日,雷某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班主任孙某收走,班主任要求雷某叫来家长,将手机直接交给家长。第二天,雷某到一位副校长办公室反映情况,经过说服协调后离开。约3小时后,雷某手持一把水果刀,进入教师办公室,当时班主任孙某正在备课,在孙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雷某用刀割破孙某的颈动脉,导致孙某当场死亡。

与上面案例相似的一个案例发生在小学。12岁的刘伟(化名)在读小学五年级,同样是不满班主任的管理而成为一个“坏学生”。

在一次早读课上,刘伟在课堂上玩牌,被班主任老师(女老师)发现后仍继续玩,于是老师当场就把他的牌没收了。刘伟恼羞成怒,与老师抢夺,并动手打了老师,把老师的皮包扔掉。受此羞辱的老师非常气愤,要求学校领导严厉处理这件事情。为此刘伟受到严厉批评及处分,一些同学也因此瞧不起他。

从此刘伟对班主任怀恨在心,处处与班主任对抗,在书本上、墙上写:某死老师,某死同学。老师发现后一口咬定是刘伟干的,三番几次找他谈话,不但没有效果,刘伟反而更加与老师对着干。

最后发展到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拔开裤子尿尿,在课堂上脱光衣服,用矿泉水从头顶上淋自己,在班上故意扮鬼脸及做怪动作引得同学哄堂大笑,甚至在课堂上做出斩杀、挖心、割颈等残忍的动作。曾爬上栏杆威胁要自杀。

老师因此害怕了,曾努力想感化他,于是给他担任班里的一些领导工作,以提升他的地位。但刘伟认为老师是虚情假意,并不买帐。被老师批评后干脆作业也不做了,后来干脆不去上课了。

上面的两个学生为什么对班主任老师如此怨恨?原因是尊严受到了伤害。当然,这两个学生的心理素质肯定是很差的,自尊心肯定是很强的,但如果老师的方式方法得当,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雷某在课堂上玩手机这么小的事情,班主任有必要叫家长吗?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好的动机,老师应先了解学生玩手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在尊重理解学生良好愿望的基础上行使规则,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学生还哪来的愤怒?

刘伟在课堂上玩牌被老师发现,如果老师温和地制止,我想刘伟应该会收敛的。课后再找这个学生谈话,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刘伟就不会发展成一个“坏学生”了。

学生在课堂上打老师,不管怎样,首先是老师的错。老师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说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许是冷嘲热讽、或许是区别对待,不论怎样,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学生”与“坏学生”的论点,只有老师优秀不优秀的区别而已。

有些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正常需求被严重剥夺,于是便把满足这种需求看的比任何一种其它方面的需求都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向苦心寻求和忽视了其他,这种过度的重视可能还会变成一种偏执,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孩子小时候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而那些在父母严密监控下的孩子,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或别人的个人空间。

不论是谁,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现有的人格,完全是因为在孩提时期所受到的创伤。例如,在婴儿时期我们期待被爱、期待被关怀和拥抱,如果这些需求没办法被满足,我们会受到伤害,本能地会做出反应来自我保护。如果伤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会不断地被启动,我们的人格会不断地被扭曲,慢慢的发展成另一个“我”,一个远离高层自我或字体本性的“我”。

要想和孩子沟通好,一定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求,体会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起初不合理的要求时,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孩子做了错事或坏事,必须让他承受结果,做了好事也要让他得到表扬和肯定。如果得到的爱、关注、认可不够,得到肯定和鼓励比较少,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偏消极的方向发展。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那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容易体验到不安全感,不敢面对困难,动不动就退缩或回避,甚至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要知道——真金是从火中锻炼出来的,强者是从磨练中出来的。度过严寒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才知道水的甘甜,经历痛苦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珍惜人生。

孩子就像稚嫩的幼苗,是需要父母与老师的精心栽培,不同的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像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不要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虽然知识是能量,但只有知识与学习能力及爱好结合起来才是力量。

我们来看一下生命品质重要性的排序:

一、心理和谐

二、身体健康

三、事业发展(学业进步)

四、家庭情感

五、人际关系

六、物质财富

(一个人只有先是心理和谐、舒畅了,身体才会健康、强壮,而身体健康后才会影响事业或学业的向上发展,之后才会更好的促进家庭以及人际的协调关系,物质财富也会越来越富足)

 

做家长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并为此焦虑,其实没了解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而水面下的90%——才能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这水面下的90%,正是关系孩子底层能力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品格和内驱力。

这四项能力,共同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事业成就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