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敢对爸爸说心里话?

孩子为什么不敢对爸爸说心里话?因为害怕如果说真话,会受到爸爸的严厉批评。举个例子。

父亲:我们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你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呢?

女儿(13岁女儿不敢说心里话,害怕被批评。):旁人代回:因为读书太难太累太辛苦了,我承受不了了,我吃不消了,我只能逃避了。

父亲(讲大道理):做什么事情不辛苦?别人都能正常读书,你为什么不能?别人能吃得了的苦你为什么不能吃?不读书你将来能做什么?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打拼挣钱,我难道不辛苦吗?大冬天,我跳到冰冷的河里游泳,没有坚强的意志能做得到吗?我对你的要求又不高,我又不要求你一定要学得很好,一定要考得多少分,我只要求你能正常上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得好不好不重要,但是你得尽力完成。你不愿意写作业这是态度问题,你不愿意上学这是对自己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你读书是为你自己好,又不是为我好,你为自己读书这点苦都不能吃,你还能做什么呢?你将来怎么生活呢?

女儿(不敢说心里话,害怕被批评。):旁人代回:我不能吃苦是我一个人的原因吗?我不能吃苦还不是你宠坏的。我从小到大,你一直都宠着我,从来不让我吃苦,我想要什么你就满足我什么,甚至我还没有想法的时候你就把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东西拿来讨好我取悦我。你总是无条件地顺从我,无条件地满足我,我有吃苦的机会吗?我有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吗?如果把承担责任比作挑担子,每个人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不同的年龄需要挑不同重量的担子,如果说一个成年人肩膀上需要挑100斤担子,一个五岁的孩子需要挑5斤重的担子,一个10岁的孩子需要挑20斤重担子,一个13岁的孩子需要挑50斤重的担子,但是你从来不让我挑担子,不但不让我挑担子,还背着我走路,你说你这样对待我我怎么有能力承担责任?我怎么能有吃苦精神?我从来不需要亲自克服困难,我怎么会有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你经常对我说:“我在别的方面从来不会对你有任何要求,只要你能正常读书就行了。”我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没有用功和用心读书过,凭着小聪明,我的成绩也不会太差,但是你知道吗?随着年级不断往上升,特别是读到初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学习任务很重,困难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我这个从来没有经受过锻炼、从来没有吃过苦的人,你叫我怎么吃得消呀?我承受不了我当然要逃避呀。你这么多年来一直无条件地纵容我,你把我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力全部扼杀了,现在却反过来批评我指责我,我真的是委屈啊!我真的是冤啊!我不追究你的责任已经算我很宽容大度了。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伤害往往不是来自陌生的人,而是来自亲人,是亲人(往往是父母)用不适当的爱造成的。

不适当的爱包括:

1、过度宠爱或过于强求

2、过多体谅或过于忽略

3、过多包办代替或过度保护

4、过多威胁或过度剥夺

5、太要面子或太讲规条

6、对孩子过度敞开或过度封闭

7、过多赞赏孩子聪明或过多嘲笑孩子愚笨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感觉当作孩子的感觉,把自己的经验当作真理一样传授给孩子。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即使是错误的选择也比别人代替自己做正确的选择要好。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丰富多彩,我们相应也就越自信。

父母只能是风,而孩子是船。他掌握着舵柄,并最终独立地选择航程。你可以使劲地吹,以影响他的风帆,但你不可能代替他航行。谁是船长?父母们千万要把这事想明白。不然,你连当风的机会也会失去。(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又会趴下。)

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内容。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这其实是在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孩子精神上会变得非常虚弱。例如很多有网瘾的孩子,要么是家里没有温暖,要么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家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他们的“监狱”。所谓的网瘾,不过是他们从一个糟糕的“监狱”逃到另一个糟糕程度较轻的“监狱”而已。

要想和孩子沟通好,一定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求,体会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孩子做了错事或坏事,必须让他承受结果,做了好事也要让他得到表扬和肯定。(如果得到的爱、关注、认可不够,得到肯定和鼓励比较少,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偏消极方向发展。)

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

当家长失信于孩子,害处相当大,一是这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二是家长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严。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因为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他的欲望会大到你不得不拒绝,到那时,他受到的打击就大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在批评或惩罚之后,施以温情是必要的。这样等于告诉孩子,大人否定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孩子的错误行为,管教要有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结尾。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我们之所以形成现有的人格,完全是因为在孩提时期所受到的创伤。例如,在婴儿时期我们期待被爱,期待被关怀和拥抱,如果这些需求没办法被满足,我们会受到伤害,本能地作出反应来自我保护。

如果伤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会不断地被启动,我们的人格会不断地被扭曲,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我”,一个远离高层自我或自行本体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