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发现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一辈子活得非常平庸。反而是一些很普通的人,却干成了一番大业。有一个妈妈,她的三个孩子个个是博士,但她并不高兴,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她一定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她的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老三也是女儿。老大和老二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都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老大老二都在国家某重点科研部门工作。让这位女士操心的是,老大老二年近四十岁了,连对象都没有,除了工作之外,没有朋友,没有社会活动,不与人交往,所有的时间全部是工作,连大年三十也呆在实险室里。很少跟父母交流,很少与父母一起吃饭,完全像机器人一样,活得非常理性。
三个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只知道刻苦读书,从来不跟同龄人一起玩耍。最小的女儿研究生毕业了,也准备考博士生,这位女士哭着对小女儿说:“我求求你,不要考博士了,行不行?咱们家不缺博士,咱们家缺的是正常人。”但是小女儿考博士的决心非常坚决,这位女士只好无奈地感叹:“晚了,一切都晚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不否认这位女士的三个孩子在工作中或科研中不取得成就,但心理缺失的东西肯定很多。我在想,他们容易找到人生的另一伴吗?就算他们能找到人生的另一伴,他们能与另一伴和谐相处吗?如果婚姻不和谐,导致下一代心理严重不健康,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获得事业上的一点成功值得吗?如果他们找不到另一伴,不得不一辈子单身,因为没有家庭拖累,于是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事业上,也许事业会取得不错的成就。但如果事业没有获得他们想像的成功,又没有友情,没有爱情,亲情质量很低,长期的孤独寂寞会不会让他们精神崩溃呢?不得不让人担心。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获得大的长久的成功,他的人生应该是平衡的,也就是首先他的心理非常健康,身体也非常健康,事业上有成就感,有温暧的家庭感情,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物质财富,这才是平衡的人生。缺少任何一块,生命的质量都无法提升上去。
真正大成功的人,一定不是书呆子一样的人,应该是热受生活的、能说会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杨振宁在82岁高龄失去妻子之后仍然受不了孤独寂寞要再婚,他的再婚轰动全世界。他以82岁的高龄娶了一位28岁的女人——翁舤。可见杨振宁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人。
我认为一个真正有大成功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与人关系和谐融恰的人。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基础上让孩子成功,不要过度强调考试成绩考试分数。从小培养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更加重要,让孩子能自尊自爱,同时也尊重善待身边的人。既让自己尽可能变得优秀,同时也允许别人变得优秀。既会拼命学习,也会玩耍玩乐,兴趣爱好广泛,热爱生活,有责任有担当,讲信用,胸怀宽广,这才是成功的保障。
(二)
父母只能是风,而孩子是船。他掌握着舵柄,并最终独立地选择航程。你可以使劲地吹,以影响他的风帆,但你不能代替他航行。谁是船长?父母们千万要把这事想明白。不然,你连当风的机会也会失去。(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又会趴下。)
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六岁前形成的。教育办法和内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六岁前与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关系模式,会内化成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即理性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理智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个关系模式还会投射到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如果我们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不能推给谁,只好自己扛。)
危机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在给人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成长的契机。因为,人只有在承受和克服困难的努力中,才能深切感受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完善自我。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使得孩子从小就没有多少“摔跟头”的机会,因此也就使孩子丧失了在各种“跟头”中成长的机会。这不仅阻碍了孩子社会化过程,还导致孩子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孩子尽管是你生的,但他终究是属于他自己的,是属于社会的,他终究要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感觉当作孩子地感觉,把自己的经验当作真理一样传授给孩子。(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即便是错误的选择也比别人代替自己做正确的选择要好。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丰富多彩,我们相应也就越自信。)
保持关系比教育更重要,父母和子女没有良好的关系,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甚至你越说他越反着做,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呢?不仅教育的目的达不到,还会失去人间最宝贵的亲情。当你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你们同喜共悲的时候,不必教育,你的期望也会成为孩子的愿望,那就不仅会收获孩子的成功,还会收获亲情的幸福。(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孩子必然会出问题。)
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我们之所以形成现有的人格,完全是因为在孩提时期所受到的创伤。例如,在婴儿时期我们期待被爱,期待被关怀和拥抱,如果这些需求没办法被满足,我们会受到伤害,本能地会做反应来自我保护。
如果伤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会不断地被启动,我们的人格会不断地被扭曲,慢慢地发展成另一个“我”,一个远离高层自我或自行本体的“我”。